金融号
  • 金融头条
  • 金融监管
  • 金融智库
  • 财经
  • 银行
  • 中小银行
  • 金融办
  • 曝光台
  • 文化

金融APP

登录 / 注册
退出登录
中国金融网络领袖
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
  • 首页
  • 焦点 · 分析
  • 央行
  • 金管总局
  • 证监会
  • 大型银行
  • 股份制银行
  • 金融处罚
  • 城商行
  • 农商行
  • 村镇银行
  • 金融科技
  • 金融研究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绿色金融债,成银行践行绿色金融战略的重要支点

来源: 人民币杂志  2025-09-29 11:15:51

关注金融网
  • 微博
  • QQ
  • 微信
  • 银行-4.jpg


    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


    在“双碳”目标深化推进与绿色金融政策持续加码的背景下,绿色金融债已从银行绿色融资的“补充工具”升级为践行绿色战略的“核心支点”。2025年以来,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,截至9月26日已达4171亿元,远超去年同期的1225亿元;其中银行机构贡献主导力量,仅银行间市场发行规模便突破1700亿元,较2024年全年2225亿元的规模已完成近八成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——从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,到《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(2021年版)》明确资金投向,政策体系的完善为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提供了清晰指引;而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催生的融资需求,又让绿色金融债成为连接银行资金与绿色项目的关键纽带,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。

    核心维度一:创新突破,绿色金融债的差异化亮点凸显

    银行在绿色金融债发行中不断探索创新,从产品结构、资金用途到发行渠道,形成了多维度的差异化特色,打破了传统债券的单一属性。

    在产品结构创新方面,头部银行率先推出挂钩型、孪生型产品,提升债券与市场的联动性。农业银行8月发行的60亿元浮息绿色金融债,成为全市场首单挂钩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浮息金融债,利率与央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60个交易日均值挂钩,每季度重置,既适应了市场利率波动趋势,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灵活的收益选择;建设银行7月发行的300亿元“固息+浮息”孪生绿色金融债,其中200亿元为固定利率品种(票面1.57%)、100亿元为浮动利率品种(票面 1.63%,挂钩60日DR007均值),两种品种同步发行,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,全场认购倍数分别达1.81倍、1.62倍,印证了创新结构的市场认可度。

    在资金用途创新方面,银行将绿色金融债资金投向更细分的绿色领域,实现“绿色+”场景融合。瑞丰银行9月发行的10亿元绿色金融债,专项用于污染防治、绿色建筑、清洁能源三大类别,其中针对区域生态农业的资金投放,形成“绿色金融+乡村振兴”的联动效应;平安银行3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则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,如低碳交通、城镇污水治理项目,推动城市绿色化改造。此外,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计划发行的3年期美元绿色票据,将资金用于绿色资产的融资与再融资,实现了“绿色+跨境”的突破,且同时在港交所、新交所及纳斯达克迪拜交易所上市,拓宽了国际融资渠道。

    在发行技术创新方面,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发行效率与透明度。兴业银行6月发行的200亿元绿色金融债,首次采用中债区块链系统发行,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发行信息的实时上链与可追溯,既降低了信息不对称,也缩短了发行流程,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赋能绿色债券的范例。

    核心维度二:实体赋能,绿色金融债的战略落地实效显著

    绿色金融债的“支点价值”最终通过赋能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体现,银行通过精准投向与规模撬动,为绿色产业注入了持续的金融活水。

    从资金投向与规模成效来看,绿色金融债已成为支持清洁能源、绿色建筑等重点领域的重要资金来源。截至2025年6月末,六大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23.8万亿元,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6万亿元,其绿色金融债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与清洁能源项目,单只600亿元绿色金融债可支撑多个GW级光伏电站建设,年减排二氧化碳超800万吨;建设银行300亿元“固息+浮息”绿色金融债全部投向清洁能源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,预计可推动超50个绿色项目落地。从行业分布看,当前银行绿色金融债资金中,35%投向新能源、28%投向绿色建筑、18%投向循环经济,形成了覆盖“生产-生活-生态”的全链条支持体系。

    从区域与案例实效来看,绿色金融债在地方绿色项目中发挥了“精准滴灌”作用。在长三角地区,江苏银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支持了2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建设,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;在珠三角地区,平安银行通过绿色金融债资金支持城市红树林碳汇项目,落地全国首单城市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价值的转化;在县域层面,瑞丰银行作为绍兴地区首单绿色金融债发行主体,将资金投向区域内生态农业与小微企业绿色改造,带动上下游企业绿色投资超40亿元,形成“1:4”的杠杆效应,彰显了绿色金融债对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拉动作用。

    核心维度三:直面风险,绿色金融债发展的挑战与应对

    尽管绿色金融债发展势头迅猛,但在规模扩张过程中,“洗绿”风险、成本收益平衡、信息披露等挑战逐渐显现,需银行与监管协同应对。

    “洗绿”风险防控是首要挑战。部分银行存在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清晰、资金用途监管不严的问题,可能导致资金变相流入非绿色领域。对此,银行已开始强化全流程管控:工商银行将绿色低碳要求嵌入贷前尽职调查、贷中审查审批、贷后管理全环节,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绿色认证;中国银行则将客户划分为A、B、C三类实施差异化管理,对高风险客户强化环境风险评估,从源头防范“洗绿”行为。

    成本与收益平衡难题同样突出。中小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的信用利差比普通债券高50-80BP,如厦门银行4月发行的绿色金融债票面利率1.9%,高于同期同期限普通债券利率,增加了融资成本;同时,绿色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回收期长(部分超10年)的特点,与绿色金融债“3-5年”的期限存在错配,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。对此,银行通过“资产证券化(ABS)”“银团贷款”等方式延长资金使用周期,如工商银行将部分绿色项目资产打包发行ABS,缓解期限错配压力;地方政府也通过发行专项债为银行补充资本,降低其资本消耗。

    信息披露不充分则影响投资者信心。部分银行在绿色金融债存续期内,未定期公开项目碳减排数据、资金使用进度等信息,导致国际ESG投资者认可度不足。目前,监管已推动银行参照国际绿色债券原则(GBP)完善披露框架,如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债发行后,每季度披露资金投向与项目进展,工商银行则将环境风险信息接入央行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,实现数据共享。

    未来趋势:锚定“双碳+ESG”,绿色金融债的深化方向

    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与ESG投资理念普及,绿色金融债将向“精细化、国际化、协同化”方向发展,进一步巩固其在银行绿色战略中的支点地位。

    在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下,绿色金融债将更聚焦细分领域。未来政策可能针对“绿色农业”“低碳技术研发”等领域出台专项支持工具,推动银行发行主题型绿色金融债,如“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债”“碳捕捉专项债”;市场层面,全球ESG投资规模预计2025年超30万亿美元,绿色金融债将成为银行吸引国际ESG资金的核心抓手,如工商银行、中国银行通过境外分行发行多币种绿色金融债,已累计吸引超200亿美元境外资金。

    在与ESG深度融合方面,绿色金融债将成为银行提升ESG评级的关键抓手。当前A股上市银行中已有5家获得MSCI ESG评级AAA 级(建设银行、民生银行、中信银行、招商银行、兴业银行),其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均居行业前列。未来,银行将进一步将绿色金融债与ESG绩效挂钩,如发行 “ESG挂钩绿色金融债”,票面利率与银行ESG评级、项目碳减排量绑定,推动ESG理念从“合规要求”转化为“发展动力”。

    在风险防控升级方面,数字化工具将成为重要支撑。银行将加大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在绿色金融债风险管控中的应用,如工商银行开发双碳管理平台,为企业客户创建碳账户,实时监测项目碳减排情况;建设银行构建金融碳核算系统,实现环境风险信息可视化管理,提升风险预警能力。

    绿色金融债的快速发展,既是银行响应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必然选择,也是其优化资产结构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。从规模爆发到创新突破,从实体赋能到风险防控,绿色金融债已成为银行连接政策、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键纽带。未来,随着政策体系完善、市场机制成熟与技术手段升级,绿色金融债将在支持经济绿色转型中发挥更大作用,而银行也需通过持续创新与风险管控,让这一“支点”更稳固、更高效,为“双碳”目标实现注入金融动能。


    更多精彩内容,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

    相关新闻
    • 恒丰银行践行大儒商道

      2019年04月29日15时04分
    • 北京农商银行:聚焦主责主业 建强服务能力 围绕“五子”联动践行国企使命担当

      2022年04月08日17时43分
    • 北京农商银行践行普惠金融

      2019年04月29日16时29分
    • 践行金融为民,中国银行推动财富金融高质量发展

      2023年03月30日09时50分
    • 齐鲁银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

      2019年09月16日15时25分
    • 上海农商银行坚持“人民金融”,践行“消保为民”

      2022年12月12日14时01分
    友情链接
    • 银行网
    • 中国金融网
    • 金融号
    • 微摄
    • 国家摄影
    • 简介
    • 投稿启示
    • 隐私保护
  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广告服务
    • 友情链接
    • 品牌联盟
    • 编辑部:zjw@financeun.com
    • 媒体合作:774353721@qq.com
    • 机构合作部:1760607283@qq.com

    京ICP备07028173号 -1

  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

    经营许可证编号:京B2-20200983

    Copyright © 2002-2024 financeun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    版权所有:中金网投(北京)资产管理有限公司 资产控股: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底部结束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>